蕪湖之有高等學府,始于1946年秋。這一年,也是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的第二年,省立安徽學院遷來蕪湖。
這所在抗日烽火中建立、在戰(zhàn)火中成長的學校,是當時安徽省內唯一的高等學校。安徽學院曾三遷校址、三易校名,最終定址于蕪湖赭山。
解放后,安徽學院與國立安徽大學合并為新的安徽大學,成為安徽師范大學辦學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“省立安徽學院”的歷史
1抗戰(zhàn)爆發(fā),省立安徽大學停辦
早在1928年4月10日,安徽大學在安慶的菱湖之濱百子橋第二院大禮堂舉行開學典禮,標志著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,也是安徽現代教育史上高校創(chuàng)立之始日。1930年遵照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令,將學校正式定名為“安徽省立安徽大學”。
抗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敵寇踐踏大江南北,吞噬江淮土地。省立安徽大學所在地安慶于1938年6月淪陷,安徽大學被迫西遷,輾轉湖北、湖南等地,終因困難重重,于1939年夏停辦。
圖為省立安徽大學一院大門(1928年,安慶)
據1938年統(tǒng)計,當時安徽大學有圖書18萬多冊,“理學院儀器設備之完善,于京滬一帶僅次于上海同濟大學”。從1932屆至1937屆,學校先后培養(yǎng)本科畢業(yè)生557人。
2在抗日烽火中建立的“省立安徽學院”
由于安徽大學西遷未成,致使當時在成長中的青年,求學無校,深造無門,我省又急需培養(yǎng)專門人才。鑒于此,經省內外有識之士的呼吁,可以在安徽尚未淪陷和半淪陷的地方建立臨時學院,解決當地青年學生的就學問題。
1940年春,當時的省政府決議籌辦安徽建設學院,次年2月,會商于教育部。根據教育部《游擊區(qū)及接近前線各省市設臨時政治學院辦法》的規(guī)定,經同意,籌建臨時政治學院。
圖為蕪湖市檔案館館藏《安徽學院沿革介紹》1949年7月1日
根據蕪湖市檔案館館藏1949年7月1日《安徽學院沿革介紹》中記載: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,日軍深入皖省,懷寧失陷,省立安徽大學隨之瓦解,大學教育遂形中斷。二十九年(1940年)大別山區(qū)逐漸穩(wěn)定,為救濟豫、鄂、皖邊區(qū)青年失學,及培養(yǎng)行政干部,乃請求成立高級學府。
1941年8月,臨時政治學院正式成立。當時安徽省政府已遷至立煌縣(民國行政區(qū)劃,今金寨縣。因著名將領衛(wèi)立煌而得名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這里是國民黨鄂豫皖大后方,安徽省臨時省會駐地),學校就設在距縣城25華里的古碑沖黃家集。此集是立煌的一個小鎮(zhèn),三面環(huán)山,風景尚佳,但比較偏僻。10月學院開學,新生入校。學院設文史、教育、政經、法律四系,學制一年。共招收學生240余人,學院有教職員61人,主要培養(yǎng)抗戰(zhàn)所需要的干部。安徽臨時政治學院的成立,標志著省立安大停辦后安徽戰(zhàn)時高等教育的復蘇。
圖為蕪湖市檔案館館藏《安徽學院沿革介紹》1949年7月1日
根據蕪湖市檔案館館藏1949年7月1日《安徽學院沿革介紹》中記載:于民國三十年(1941年)初籌備在立煌古碑沖成立省立臨時政治學院,是年八月開始上課,計分中文、史地、教育、政經四系,一年畢業(yè),首任院長為劉真如,劉旋辭去,嗣李品仙(時任安徽省政府主席)兼任,由教務長朱清華代行,三十一年(1942年)春,由劉迺敬繼任,是年秋,改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,分中文、史地、教育、數理、外文五科,三年畢業(yè),三十二年(1943年)秋,始定名為安徽學院,朱佛定為院長,分中文、史地、政經、法律四系,及教育、數理、藝術、體童、會計五科,并在屯溪設立安徽學院皖南分院,有土木、農林、銀會三系科。
圖為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七月安徽臨時政治學院畢業(yè)證書
圖為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省立安徽學院畢業(yè)證書
3“省立安徽學院”曾三遷校址
安徽學院從1941年成立,到1945年抗戰(zhàn)勝利,校址位于立煌縣古碑沖,當時條件相當艱苦,師生就住在周圍的民房,白天步行幾里山路來校上課,晚上就在菜油燈下備課或自修。
圖為1944年省立安徽學院教職工在立煌縣古碑沖合影
1944年1月,考慮到皖南地區(qū)沒有高等學校,每年高中畢業(yè)生幾千人升學困難,決定在休寧萬安鎮(zhèn)徽州中學舊址,創(chuàng)設安徽學院皖南分院,設土木工程、機械工程、農林三系,銀行、會計兩個專修科,11月正式開學。安徽學院皖南分院的創(chuàng)辦,填補了皖南地區(qū)高等教育的空白。
圖為安徽省立安徽學院皖南分院《學籍表》
抗戰(zhàn)勝利后,省立安徽學院隨省政府遷至合肥東南郊的臨河集,租借李鴻章家族的糧食倉庫辦學。這里成為安徽學院的第二個臨時校園。臨河集距合肥40 華里,交通郵電均不便,致使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十分不便,難以安心學習,教授難以延聘。時任院長程演生向省政府提出將安徽學院遷到蕪湖辦學的報告。
1946年經省政府同意,新學期開學時,安徽學院學生和教職員工從合肥臨河集搬遷到蕪湖。安徽學院在休寧萬安鎮(zhèn)的皖南分院的師生也同時遷到蕪湖,與學院總部合并一處,定址赭山南麓,即現在的安徽師范大學(赭山校區(qū))所在地。
圖為安徽學院校門(1946年至1949年,蕪湖)
根據蕪湖市檔案館館藏1949年7月1日《安徽學院沿革介紹》中記載:抗戰(zhàn)勝利后,三十四年(1945年)秋,從立煌遷至合肥臨河集,三十五年(1946年)春,由程演生繼任,以校址偏僻,是年秋遷來蕪湖赭山。將皖分院合并,計分中文、史地、政經、法律、外語、數理、土木、農林、教育、藝術、體童、銀行等十二系科。
圖為省立安徽學院關防,現保管于安徽師范大學檔案館
4“省立安徽學院”遷來蕪湖
定址于赭山南麓
安徽學院遷至蕪湖初,時值抗戰(zhàn)勝利不久,百廢待興。當時沒有現成的校舍,沒有像樣的運動場地,安徽學院就以原教育部蕪湖職教班二十余間房屋(現徽商城附近)和鄰近的白衣庵、功德林、廣濟寺等廟宇作教室。學生亦住進周圍的廟宇中,如滴翠軒、積善堂、園通庵、一天門等處空房,可見當時學校的艱苦。
圖為蕪湖市檔案館館藏《蕪湖市中等以上學校調查表》(1949年)
據蕪湖市檔案館館藏《蕪湖市中等以上學校調查表》中記載:安徽學院現有困難:設備簡陋,房舍不敷,科系復雜,經費困難,師資缺乏。
但當時全校師生克服重重困難,四處奔波,籌措資金,購買土地,修建校舍、操場,增添教學設備,使校園初具規(guī)模,也為以后學校的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1949年12月,國立安徽大學由安慶遷來蕪湖與安徽學院合并,成立新的安徽大學,就建立在這個校址上。
圖為1947年安徽學院教職員暨畢業(yè)生在蕪湖赭山校園合影
蕪湖的赭山南麓有山有水,風景秀麗。北面有赭山,南面是汪家田和陶塘,西南跨過鐵路月臺(當時鐵路經過現在的黃山路到江邊)就是繁榮的市場,東北跨過赭山南路就是竹籬茅舍的鄉(xiāng)村,環(huán)境幽靜,地約千畝。時任代理院長柯育甫曾在一次校集會上抒情地說:
這里“陶塘可以泛舟,赭山可以登塔。愛晚亭上,可以看‘江聲吟落日’;廣濟寺前,可以聽‘月色照疏鐘’。這樣優(yōu)美的勝境,不但在全省是獨一無二,就是與國內各大學也比得過!
——摘自《古碑月刊》:赭塔晴嵐話學宮
安徽學院自1941年春創(chuàng)立,至1949年12月與國立安徽大學合并為止,歷時九年,三遷校址,三易校名,經歷坎坷。共培養(yǎng)本專科畢業(yè)生727人,如果加上臨時政治學院畢業(yè)的一屆237人,共964人。輸送到全省各條戰(zhàn)線,為當時的安徽培養(yǎng)了大批人才。
安徽學院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我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學校,是在戰(zhàn)火中建立和成長的,屢經曲折,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。
安徽學院遷址蕪湖后,購地建校,規(guī)劃校園,為解放后國立安徽大學遷來合并辦學,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物質基礎。安徽學院在近代整個安徽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。